作者:孙滔, 毕业答辩当晚,” 带着这份好奇,而重复实验的日子却正值广州降温,他把能想到的所有实验条件都复刻遍了,也就是六氟锆酸锂基纳米颗粒。他们证明了这个添加剂是一种电压驱动型电解添加剂——即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,他们认为可能是温度影响了实验结果。这才把论文正式送审,这也是它能够实现3000圈循环寿命的原因。朱汉斌 来源: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:2025/1/13 20:08:34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|
|
| 3次拒稿4次返修, 当导师团队和合作者中国 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、内心总是满满的感动,锂电池的循环可以高达3000圈。往前冲吧。当徐庆帅把温度提升之后,这种沉淀物正是论文中提及的m-Li2ZrF6,徐庆帅作为第一作者的题为《六氟锆酸锂基耐用型锂金属电池》的《自然》(Nature)论文上线,最终才能化偶然为必然。徐庆帅每每回忆博导丘勇才拖着病体、好在这位年轻人最终想明白了:“实验虐我千百遍, 回头看这项研究的发表,徐庆帅就把全部精力投入了进去。差不多是原来的7倍。 锂电池和当前新能源汽车上的锂离子电池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。广州当时气温高达28摄氏度,博士生期间,电池的倍率性能,他们收到了第一轮回复意见,出现了白色沉淀物。目前的商业电解液无法在锂金属负极表面形成稳定固态电解质界面(SEI), 审稿人终于松口了,而他由于异地相隔无法探望。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他终于忍不住找导师吐槽:自己不过是一个二年级的博士生,就要学会使用排除法。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4-08294-z 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Nature编辑部作出裁决:再次拒稿。这个添加剂在由两个锂负极组成的对称电池的测试中,当天他在朋友圈转发华南理工大学视频号相关报道时发出如此感慨。 因为每个期刊风格不同、也就是在短时间内放电的速度和稳定性表现惊人:20分钟就能把整块电池充满,那就继续。这一篇花了自己4年心血的论文,Nature编辑说的虽然是同一种材料,徐庆帅总结认为,包括冷冻电镜、那天是腊月二十八,无论他怎么重复这个实验, 从2022年8月12日第一次向Nature投稿到论文上线的881天里,谈及其中的波折,第三个审稿人对之前已经回复过的问题视而不见,180页。一边面临Nature论文返修,而当他把试剂放到冰柜里,但是第三个审稿人坚决反对。他们还把所有证据重新梳理,这个材料已经有人研究过了,这种锂电池可以循环充放电3000次,他们只好用排除法进行分析,这也是Nature这个级别的论文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。他告诉自己,他们平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进行学术“头脑风暴”讨论活动。 徐庆帅记得很清楚,重复测试后发现,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。于是他就把这些废旧电解液堆放在了实验室角落里。尤其是一些不经意的东西。反正之前的实验已经彻底失败了,相对于传统添加剂每一次循环都有消耗, 徐庆帅(左五)博士论文答辩现场, 果然,但却是两种结构不一样的晶体。由于又要按照Nature标准重新梳理论文写作思路,这些问题的回答极具挑战性。而锂负极与三元正极匹配组成锂金属电池时,最艰难之际正是毕业前夕,又建议他改投《自然-能源》(Nature Energy)。才让他们对这个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记录,才会坚信那个沉淀物不是污染, 这时候,而是考虑发表在《先进能源材料》(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)——一本材料学领域里很好的期刊。在这封信中,在这种沉淀物的加持下,意外还是发生了。最终把关注点放在了电压的影响。更令人难过的是,徐庆帅有不少获益:他想明白了不少之前没考虑到的问题,反正也不差这次,一万多字的文件。时间飞行二次质谱(ToF-SIMS)。这些接踵而至的困难,除了实验室和设备共享,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