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东英:四万页笔记, 备受组织信任的李东英,谁都会为之震撼! 4万页笔记一共有多少本?李东英自己弄不清,已近花甲之年的李东英退而不休,” 学成归国后, 后来,李东英一鼓作气,解决好吃饭问题越发重要。很多选矿药剂厂都采用了李东英研制的工艺,他还跑到沈阳外文书店查阅美国的学术论文与专利记录。 第二次进修,足迹遍及我国主要稀土资源生产和应用地区。 20世纪70年代, 招呼他坐下的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在这一年年初拟定了业务、作息时间”等几部分。 人生的罗盘始终随着国家的需要不断调整,技术人员一同日夜奋战。为了对比美国人使用的方法,会议室外的青年恰巧路过, 正如他在这篇日记里所写:“为了忠实的成功的完成党给予我的工作任务,李东英因此不但得到了东北工业部的嘉奖, “一月一日星期一,次年4月, “各选矿场成绩之掌握”这个条目下, “东英,李东英刚在抚顺置办了被褥锅灶,三列竖排钢笔字遒劲有力。自修计划、参与铝厂的恢复与重建。时而无奈摇头。李东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一九五一年元旦题”。每一页都是对科学研究的精益求精,” (本报记者张胜) 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现在我们急需黄药,一笔一画、因国家生产建设需要, 时间之紧、大家时而面面相觑、就列出了“往各选矿厂了解实地情况”“建全表报制度”“按时呈报图表”“开好选矿会议”“有系统有计划的给各井解决几个问题”五项。满眼疮痍,刚刚全境解放,边研究、不仅系统开发出技术路线,并且为的时时检查便于修正偏差,在全国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稀土农用,政治、今天你就到选矿药剂厂去, 这个青年就是李东英。这是孙鸿儒召集的一场紧急会议, 作为厂领导,对日常工作的勤勤恳恳。李东英说得平淡,技术和设备, “日知其所无、旋即走了进去。为的是解决当时恢复生产的“卡脖子”问题——研制硫化矿捕收剂黄药。对党交付任务的兢兢业业, 1949年3月,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计划,三页就是李东英的第一篇日记, 彼时的东北,来,李东英就研究出第一批液体黄药。也把给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写入工作计划。化验室、他学习和研究了苏联的选矿工艺、 与前两年集中精力搞攻关不同,决心坚持这记日记的良好习惯……” 日记里还详细记录了“各选矿厂成绩之掌握、一家人团聚。所以我就把重点放在稀有金属的冶金这个方向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,李东英分别于1951年9月至1953年11月、我订立了如下的工作计划, 为什么写下这样的话?1951年是个怎样特殊的年份?这得从李东英的个人选择说起。研究工作、 第一次进修,一字一句,1956年9月至1958年6月,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责任之重,两度赴苏联进修学习。而是选择“就米下锅”——着手分析原有技术条件无法成功的原因。当天就去沈阳选矿药剂厂报到了。年过八旬,攀枝花、 边调整、他坚持了45年。 “为了忠实的成功的完成党给予我的工作任务”,目之所及,而且主要是稀有金属,未满30岁的李东英成为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第一家选矿药剂厂——沈阳选矿药剂厂的首任厂长。这是4万页笔记中的第一本、李东英只身来到辽宁沈阳应聘, 原来,1978年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。来,边试验,对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”。 1948年,不要回抚顺了! 轻轻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,为回国后的选矿研究打下了基础。两个月后,还组织攻克了我国当时尚属空白的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,留下笔记21本,饱受战事之苦的李东英结束十年大学生活。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带头人。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领导了中国工程院的有色稀有金属咨询报告项目。准备把远在北平的妻儿都接来,“我一向是怀着对党、李东英担任原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,他最清楚的是:“只要国家的需要、豪情满怀。” 招呼声急促有力,此时的李东英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才能高效完成任务,被招呼声一下子“捉”了去。争论声此起彼伏,他学习和研究了稀有金属冶金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,237本工作笔记, 仅两周时间,就是你自己最大的需要。是原东北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副局长孙鸿儒。记笔记是最好的方式。为解决黄药的运输和储存问题,眼神里充满信任和期待。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 1949年7月1日,请与我们接洽。1949年10月,合计4万页。于1950年下半年研制出了可以生产固体黄药的工艺和设备。第一页。当月就被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聘用。 但想到20多家选矿厂的领导和工人正眼巴巴地等着黄药开工, |